主页 中心简介 精准康复 康复案例 康复百科 启智动态 慈善救助 联系我们
热门搜索: 脑瘫如何改善 自闭症如何治疗

小儿脑性瘫痪又称小儿大脑性瘫痪,俗称脑瘫。是指从出生后一个月内脑发育尚未成熟阶段,由于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以姿势各运动功能障碍为主的综合征。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中枢神经障碍综合征,病变部位在脑,累及四肢,常伴有智力缺陷、癫痫、行为异常、精神障碍及视、听觉、语言障碍等症状。

  • 概述
  • 病因
  • 症状
  • 就医
  • 治疗
  • 预后
  • 日常
  • 概述

    • 引起小儿机体运动残疾的主要疾病之一

    • 运动障碍表现为主,可伴智力低下、癫痫等

    • 早诊断、早治疗是关键

    • 重症患儿存活时间多低于健康人

    疾病定义

    脑瘫(cerebral palsy),全称脑性瘫痪。是指婴儿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内脑发育早期,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征。

    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以及姿势异常,还可伴有智力低下、癫痫、感知觉障碍、语言障碍及精神行为异常等,是引起小儿机体运动残疾的主要疾病之一。

    流行病学

    国外报道脑瘫的发病率约1.8‰~4.9‰。

    根据现有的调查资料显示,我国2013年32万0~6岁儿童脑瘫发病率为2.48‰。现有脑瘫患者约500万,且每年以5万的速率递增。

    疾病类型

    根据脑瘫的不同表现,根据中国脑瘫康复指南(2015),将脑瘫分为以下类型。

    痉挛型四肢瘫

    以锥体系受损为主,皮质运动区损伤。肌张力高、牵张反射亢进是本型的特征。上肢可表现为肘关节屈曲内收和握拳,下肢可表现为大腿外展困难,双下肢呈交叉状。

    痉挛型双瘫

    总体症状与四肢瘫相似,但双下肢症状较双上肢重。

    痉挛型偏瘫

    总体症状与四肢瘫相似,但表现为单侧肢体。

    不随意运动型

    以锥体外系受损为主,主要包括舞蹈性手足徐动和肌张力障碍。最明显特征是非对称性姿势,头部和四肢出现不随意运动,且难以自我控制。

    共济失调型

    以小脑受损为主,伴锥体系、锥体外系损伤。主要特点是由于运动感觉和平衡感觉障碍造成不协调运动,表现有眼球震颤、指鼻不准、步态不稳等。

    混合型

    以上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同时存在。

    病因

    脑瘫的病因比较复杂,包括遗传性和获得性因素。后者又分为出生前、围生期和新生儿期因素,部分病例还找不到明确的病因。

    目前认为,与脑瘫发生相关的重要4大因素是早产或低出生体质量、新生儿窒息或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、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和宫内感染。此外,脑瘫的发生也与遗传因素有一定关系。

    基本病因

    出生前因素

    受孕胚胎的质量

    怀孕前后父母吸烟、酗酒或吸毒可影响胚胎质量。

    母亲身体状况

    孕早期感染、中毒、接触放射线等因素可导致脑细胞发育不良。

    围生期因素

    早产

    可导致多种病理情况,患儿也更容易合并脑瘫。

    产伤

    急产、吸引产及钳产均有可能导致颅内出血。

    缺氧

    分娩时间过长、脐带绕颈、胎粪吸入、胎盘功能不良等因素导致胎儿脑缺氧。

    高胆红素血症

    多种原因可致,当胆红素超过20mg/dl时可能会导致新生儿胆红素脑病(核黄疸)。

    新生儿期因素

    各种感染、重症窒息、脑部外伤、新生儿出血症所致颅内出血等均可引起脑瘫。

    遗传因素

    部分脑瘫患儿可有家族性遗传病史,如患儿近亲中有癫痫、脑瘫或智力障碍患者,则发生脑瘫的概率增高。

    症状

    脑瘫的主要表现是运动功能障碍,还常伴有智力低下、语言障碍、癫痫发作、感知觉异常及精神行为异常等。

    典型症状

    早期预警信号

    • 新生儿期:当宝宝仰卧时,双下肢过度伸直,而且两上肢屈曲,手握得很紧。活动减少,尤其两手很少活动。下肢不易分开双腿,换尿布困难。喂养困难,吸吮及吞咽不协调,护理困难,频繁吐沫,以及持续体重不增。

    • 1~3个月:入睡困难,大约有30%脑性瘫痪宝宝在生后前3个月有类似严重“肠绞痛”的表现。

    • 3~5个月:宝宝不能做双手举到眼前反复玩弄的动作。

    • 7~8个月:宝宝仍不会坐。强扶成坐位时,宝宝的双下肢呈屈曲状,膝关节处不能伸直;强扶成前倾体位后,父母一松手,宝宝又向后倾倒。扶宝宝腋下使其成直立站位时,宝宝的髋及膝过度伸直,甚至交叉成剪刀状。

    • 8个月后:宝宝不会爬,或爬行时宝宝只表现为上肢活动,下肢没有伸屈交替运动。

    • 1岁以内:宝宝用手不分左右,只会一只手去拿东西。面部经常会出现异样表情。出现节律性地吐舌动作。

    脑瘫的症状多样,脑瘫类型、患儿脑部受损部位不同可表现出不同征象,但绝大部分患儿均会出现下述典型症状:

    运动发育落后、主动运动减少

    无论是粗大运动还是精细运动,都较同龄幼儿发育慢。如3个月不能抬头、1岁不能独自站立等表现,新生儿期吸吮和觅食反应都较差,4~5个月主动伸手抓物等动作稀少。

    肌张力异常

    多数表现为肌张力明显升高,极少数表现为肌张力低下。

    姿势异常

    形式多样,常表现为仰卧位时头后仰、下肢伸直;俯卧位时四肢屈曲、臀部高于头部或抬头困难;直立悬空位时两腿交叉呈剪刀状、足尖下垂;行走时下肢呈X形,足尖着地,呈前冲姿势等。

    反射异常

    脑瘫患儿常表现出原始反射延缓消失、保护性反射减弱或延缓出现。包括拥抱反射、颈强直性反射、握持反射等。

    伴随症状

    运动功能障碍相关症状

    脑瘫患儿自身的运动功能障碍可能会导致患儿出现流涎、关节脱位等。

    伴随疾病相关症状

    部分脑瘫患儿可合并智力障碍(智力低下)、癫痫、语言功能障碍、视力障碍(如斜视、偏盲等)、听力障碍等。

    饮水、进食问题

    脑瘫可影响患儿正常的进食、饮水,两者常可合并出现,且会进一步导致其他问题,如体重不足等。

    就医

    多数因产前和产时因素导致的脑瘫患儿,在出生时便有症状,如肢体软硬异常等。这种情况易察觉,家长发现后应及时向医生问询。

    若是产后因素导致的脑瘫,患儿出现相应症状时,也应及时就医。

    就医指征:

    • 出生不久少哭、少动、哭声低弱,过分安静。

    • 多哭、易激惹、易惊吓或反复出现肉跳。

    • 哺喂困难,如吸吮无力、吞咽困难、口腔闭合不佳。

    • 动作不协调、不对称、很少随意运动。

    • 经常出现肌张力异常、姿势和动作模式异常。

    • 动作发育明显迟滞,例如,3月龄俯卧位不能抬头;4月龄仍不能用前臂支撑负重;7月龄仍不能翻身;8月龄不能独坐;18月龄不能独走;扶站或行走时以足尖着地,或双下肢过于挺直、交叉等。

    早发现、早治疗对于改善脑瘫预后最有意义,因此,家长平时应细心观察,以防错过最佳治疗时间。

    诊断流程

    医生诊断脑瘫主要依据病史、患儿症状及体格检查。此外,医生可能会要求患儿行CT、磁共振成像(MRI)等影像学检查,这些检查可了解颅脑结构是否有异常,对于脑瘫病因及患儿预后判断有一定意义。而脑电图则可了解患儿是否合并癫痫,对指导治疗有参考价值。

    医生诊断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条件:

    • 致病因素是发生在出生前、出生时或新生儿期。

    • 婴儿时期出现的中枢性瘫痪,且整个病程是非进行性的。

    • 除外进行性疾病(如遗传代谢病、肿瘤等)所致的中枢性瘫痪。

    • 除外正常小儿一过性运动发育落后。

    就诊科室

    儿科、康复科、神经内科、神经外科。

    相关检查

    医生查体

    • 痉挛型患者:查体可见肌张力增高,牵张反射、腱反射亢进,踝阵挛、折刀征和锥体束征等。

    • 不随意运动型患者:肌张力可高可低,腱反射正常,构音与发音障碍,婴儿期可表现为肌张力低下。

    • 共济失调型患者:闭目难立征、指鼻试验阳性,腱反射正常,肌张力可偏低。

    凝血功能检查

    对于不能解释的脑瘫,可考虑是否有凝血功能障碍。

    影像学检查

    头颅磁共振成像(MRI)和CT能够帮助了解颅内结构有无异常,但阴性结果不能代表无脑瘫。

    脑电图

    可以协助确定是否合并癫痫,同样非脑瘫确诊检查,但对指导治疗有一定意义。

    遗传代谢检查

    不作为常规检查手段,仅辅助确定有无遗传因素存在。

    其他

    如果合并视力、听力、智力等障碍,可以结合视听觉或智商测试等检查方式。

    鉴别诊断

   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

    本病多有家族史,儿童期起病,缓慢进展。患者可有双下肢肌张力增高、腱反射亢进、病理征阳性、弓形足畸形,但无智力障碍。

    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

   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,进行性病程。除共济失调、锥体外系症状外,还可有眼结膜毛细血管扩张,甲胎蛋白显著升高等特异性表现。

    小脑退行性病变

    有共济运动障碍的表现,症状会随年龄增长而加剧,可帮助鉴别。

    婴儿肌营养不良

    可有进行性肌萎缩和肌无力。进行性肌萎缩伴舌体肥大、肝脾增大应考虑糖原贮积病。

    治疗

    脑瘫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。治疗目标是促进各系统功能的恢复和发育,纠正异常姿势,减轻伤残程度。治疗原则是及早干预、综合治疗、家庭训练和长期坚持。

    主要可采取康复治疗、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等方法降低痉挛肌肉的肌张力、改善运动功能。

    目前尚未发现治疗脑瘫的特效药物。

     一般治疗

    • 加强护理,注意营养及卫生。

    • 根据患儿现有情况制定合适康复方案,积极促使患儿进行康复训练,达到最大限度的功能改善。

    • 言语障碍及智力低下者加强语言、文体和音乐训练,以提高智能。

    • 运动障碍者进行理疗、按摩,以改善患肢的运动功能。

    康复治疗

    康复治疗是目前脑瘫治疗的主要方式。医生会通过正确评价每个患儿神经发育水平、运动功能的特点,并根据各种康复治疗法的原理和特点,制定出最合适的康复方案。具体来说,主要包括以下几种:

    家庭康复

    包括矫正患儿异常姿势、针对患儿运动障碍的运动训练,以及帮助患儿学习翻身、坐位、爬行、跪立、站立、行走、语言等技能。

    特殊教育

    在特殊学校、福利院、康复机构中,对不能适应正常学校教学环境的脑瘫儿童进行特殊的教育康复形式,将医疗、康复、教育、抚养等融于一体。

    引导式教育

    是一种集体的、游戏式的综合康复方法,患儿通过认识和感觉交流的方式,接收到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刺激,逐渐形成功能性动作与运动。

    感觉整合训练

    是指人体器官各部分将感觉信息组合起来,经大脑的整合作用,对身体内外知觉作出反应。

    音乐治疗

    可以提高患儿的四肢协调能力、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。

    药物治疗

    目前尚未发现治疗脑瘫的特效药,主要是采取对症治疗,如缓解手足徐动,可使用小剂量安坦,改善肌张力。合并癫痫发作者,可根据情况给予相应恰当的抗癫痫药物。

    手术治疗

   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(SPR)及各种矫形手术(跟腱延长术、骨关节手术),被证明在脑瘫治疗中有一定效果,但是在手术前后积极配合康复训练更具重要意义。

    目前手术只对很少一部分患者有价值,并非该病的主要治疗方式。

    愈后

    脑瘫类型、患儿运动发育延迟程度以及是否伴有智力、感觉、情绪异常等情况均会影响患儿预后。

    一般来说,智力正常的患儿预后较好;伴有癫痫频繁发作,可因脑缺氧加重智力障碍,预后较差;轻症脑瘫患儿生存期不会受影响,病情严重脑瘫患儿生存期可能较健康人短。

    早诊断、早治疗有助于改善患儿预后。

    并发症

    生长发育问题

    脑瘫患儿生长发育落后,营养不良,体重及身高常低于正常同龄儿。

    呼吸问题

    呼吸窘迫是脑瘫患儿最主要的致死原因,尤其是在感染或服用镇静剂时,可引起急性呼吸道梗阻,也容易合并吸入性肺炎。

    牙齿问题

    口部肌肉运动障碍、咽反射活跃等导致清洁口腔困难,可导致牙龈炎、口腔黏膜病变等。

    心理障碍

    患儿心理比较脆弱、敏感,有很多易怒、哭闹等情绪和心理问题。

    感染

    体格发育落后,患儿还容易反复呼吸道及消化道感染。尿液滞留可导致膀胱感染。

    日常

    日常中对脑瘫患儿应细心护理、合理教养、坚持功能锻炼、适当给予药物,通过综合应用各种治疗方法和技术使患儿运动、语言和智力等功能尽量恢复到最佳功能状态。

    日常生活管理

    饮食

    加强营养,保证患儿身体的正常发育。选择食物应营养丰富,且易于消化和吸收,多食用瘦肉、乳类、蛋、肝及新鲜水果和蔬菜。

    运动

    根据医生针对性制定的康复治疗方案安排患儿日常运动,避免运动过度或不足。&a

    恭喜又一名全面性发育迟缓宝宝毕业了!

    恭喜又一名全面性发育迟缓宝宝毕业了!

    2025-01-09

    全面性发育迟缓宝宝可以独立行走了,加油宝贝!

    全面性发育迟缓宝宝可以独立行走了,加油宝贝!

    2021-03-29

    治好中枢性协调障碍并不难,关键是要选择正确的康复机构

    治好中枢性协调障碍并不难,关键是要选择正确的康复机构

    2020-07-31

    走路异常姿势有希望改善吗?左侧偏瘫的患儿用实例告诉你

    走路异常姿势有希望改善吗?左侧偏瘫的患儿用实例告诉你

    2020-07-31

  • 概述
  • 病因
  • 症状
  • 就医
  • 治疗
  • 预后
  • 日常
  • 概述

    • 引起小儿机体运动残疾的主要疾病之一

    • 运动障碍表现为主,可伴智力低下、癫痫等

    • 早诊断、早治疗是关键

    • 重症患儿存活时间多低于健康人

    疾病定义

    脑瘫(cerebral palsy),全称脑性瘫痪。是指婴儿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内脑发育早期,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征。

    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以及姿势异常,还可伴有智力低下、癫痫、感知觉障碍、语言障碍及精神行为异常等,是引起小儿机体运动残疾的主要疾病之一。

    流行病学

    国外报道脑瘫的发病率约1.8‰~4.9‰。

    根据现有的调查资料显示,我国2013年32万0~6岁儿童脑瘫发病率为2.48‰。现有脑瘫患者约500万,且每年以5万的速率递增。

    疾病类型

    根据脑瘫的不同表现,根据中国脑瘫康复指南(2015),将脑瘫分为以下类型。

    痉挛型四肢瘫

    以锥体系受损为主,皮质运动区损伤。肌张力高、牵张反射亢进是本型的特征。上肢可表现为肘关节屈曲内收和握拳,下肢可表现为大腿外展困难,双下肢呈交叉状。

    痉挛型双瘫

    总体症状与四肢瘫相似,但双下肢症状较双上肢重。

    痉挛型偏瘫

    总体症状与四肢瘫相似,但表现为单侧肢体。

    不随意运动型

    以锥体外系受损为主,主要包括舞蹈性手足徐动和肌张力障碍。最明显特征是非对称性姿势,头部和四肢出现不随意运动,且难以自我控制。

    共济失调型

    以小脑受损为主,伴锥体系、锥体外系损伤。主要特点是由于运动感觉和平衡感觉障碍造成不协调运动,表现有眼球震颤、指鼻不准、步态不稳等。

    混合型

    以上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同时存在。

    病因

    脑瘫的病因比较复杂,包括遗传性和获得性因素。后者又分为出生前、围生期和新生儿期因素,部分病例还找不到明确的病因。

    目前认为,与脑瘫发生相关的重要4大因素是早产或低出生体质量、新生儿窒息或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、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和宫内感染。此外,脑瘫的发生也与遗传因素有一定关系。

    基本病因

    出生前因素

    受孕胚胎的质量

    怀孕前后父母吸烟、酗酒或吸毒可影响胚胎质量。

    母亲身体状况

    孕早期感染、中毒、接触放射线等因素可导致脑细胞发育不良。

    围生期因素

    早产

    可导致多种病理情况,患儿也更容易合并脑瘫。

    产伤

    急产、吸引产及钳产均有可能导致颅内出血。

    缺氧

    分娩时间过长、脐带绕颈、胎粪吸入、胎盘功能不良等因素导致胎儿脑缺氧。

    高胆红素血症

    多种原因可致,当胆红素超过20mg/dl时可能会导致新生儿胆红素脑病(核黄疸)。

    新生儿期因素

    各种感染、重症窒息、脑部外伤、新生儿出血症所致颅内出血等均可引起脑瘫。

    遗传因素

    部分脑瘫患儿可有家族性遗传病史,如患儿近亲中有癫痫、脑瘫或智力障碍患者,则发生脑瘫的概率增高。

    症状

    脑瘫的主要表现是运动功能障碍,还常伴有智力低下、语言障碍、癫痫发作、感知觉异常及精神行为异常等。

    典型症状

    早期预警信号

    • 新生儿期:当宝宝仰卧时,双下肢过度伸直,而且两上肢屈曲,手握得很紧。活动减少,尤其两手很少活动。下肢不易分开双腿,换尿布困难。喂养困难,吸吮及吞咽不协调,护理困难,频繁吐沫,以及持续体重不增。

    • 1~3个月:入睡困难,大约有30%脑性瘫痪宝宝在生后前3个月有类似严重“肠绞痛”的表现。

    • 3~5个月:宝宝不能做双手举到眼前反复玩弄的动作。

    • 7~8个月:宝宝仍不会坐。强扶成坐位时,宝宝的双下肢呈屈曲状,膝关节处不能伸直;强扶成前倾体位后,父母一松手,宝宝又向后倾倒。扶宝宝腋下使其成直立站位时,宝宝的髋及膝过度伸直,甚至交叉成剪刀状。

    • 8个月后:宝宝不会爬,或爬行时宝宝只表现为上肢活动,下肢没有伸屈交替运动。

    • 1岁以内:宝宝用手不分左右,只会一只手去拿东西。面部经常会出现异样表情。出现节律性地吐舌动作。

    脑瘫的症状多样,脑瘫类型、患儿脑部受损部位不同可表现出不同征象,但绝大部分患儿均会出现下述典型症状:

    运动发育落后、主动运动减少

    无论是粗大运动还是精细运动,都较同龄幼儿发育慢。如3个月不能抬头、1岁不能独自站立等表现,新生儿期吸吮和觅食反应都较差,4~5个月主动伸手抓物等动作稀少。

    肌张力异常

    多数表现为肌张力明显升高,极少数表现为肌张力低下。

    姿势异常

    形式多样,常表现为仰卧位时头后仰、下肢伸直;俯卧位时四肢屈曲、臀部高于头部或抬头困难;直立悬空位时两腿交叉呈剪刀状、足尖下垂;行走时下肢呈X形,足尖着地,呈前冲姿势等。

    反射异常

    脑瘫患儿常表现出原始反射延缓消失、保护性反射减弱或延缓出现。包括拥抱反射、颈强直性反射、握持反射等。

    伴随症状

    运动功能障碍相关症状

    脑瘫患儿自身的运动功能障碍可能会导致患儿出现流涎、关节脱位等。

    伴随疾病相关症状

    部分脑瘫患儿可合并智力障碍(智力低下)、癫痫、语言功能障碍、视力障碍(如斜视、偏盲等)、听力障碍等。

    饮水、进食问题

    脑瘫可影响患儿正常的进食、饮水,两者常可合并出现,且会进一步导致其他问题,如体重不足等。

    症状

    脑瘫的主要表现是运动功能障碍,还常伴有智力低下、语言障碍、癫痫发作、感知觉异常及精神行为异常等。

    典型症状

    早期预警信号

    • 新生儿期:当宝宝仰卧时,双下肢过度伸直,而且两上肢屈曲,手握得很紧。活动减少,尤其两手很少活动。下肢不易分开双腿,换尿布困难。喂养困难,吸吮及吞咽不协调,护理困难,频繁吐沫,以及持续体重不增。

    • 1~3个月:入睡困难,大约有30%脑性瘫痪宝宝在生后前3个月有类似严重“肠绞痛”的表现。

    • 3~5个月:宝宝不能做双手举到眼前反复玩弄的动作。

    • 7~8个月:宝宝仍不会坐。强扶成坐位时,宝宝的双下肢呈屈曲状,膝关节处不能伸直;强扶成前倾体位后,父母一松手,宝宝又向后倾倒。扶宝宝腋下使其成直立站位时,宝宝的髋及膝过度伸直,甚至交叉成剪刀状。

    • 8个月后:宝宝不会爬,或爬行时宝宝只表现为上肢活动,下肢没有伸屈交替运动。

    • 1岁以内:宝宝用手不分左右,只会一只手去拿东西。面部经常会出现异样表情。出现节律性地吐舌动作。

    脑瘫的症状多样,脑瘫类型、患儿脑部受损部位不同可表现出不同征象,但绝大部分患儿均会出现下述典型症状:

    运动发育落后、主动运动减少

    无论是粗大运动还是精细运动,都较同龄幼儿发育慢。如3个月不能抬头、1岁不能独自站立等表现,新生儿期吸吮和觅食反应都较差,4~5个月主动伸手抓物等动作稀少。

    肌张力异常

    多数表现为肌张力明显升高,极少数表现为肌张力低下。

    姿势异常

    形式多样,常表现为仰卧位时头后仰、下肢伸直;俯卧位时四肢屈曲、臀部高于头部或抬头困难;直立悬空位时两腿交叉呈剪刀状、足尖下垂;行走时下肢呈X形,足尖着地,呈前冲姿势等。

    反射异常

    脑瘫患儿常表现出原始反射延缓消失、保护性反射减弱或延缓出现。包括拥抱反射、颈强直性反射、握持反射等。

    伴随症状

    运动功能障碍相关症状

    脑瘫患儿自身的运动功能障碍可能会导致患儿出现流涎、关节脱位等。

    伴随疾病相关症状

    部分脑瘫患儿可合并智力障碍(智力低下)、癫痫、语言功能障碍、视力障碍(如斜视、偏盲等)、听力障碍等。

    饮水、进食问题

    脑瘫可影响患儿正常的进食、饮水,两者常可合并出现,且会进一步导致其他问题,如体重不足等。

    就医

    多数因产前和产时因素导致的脑瘫患儿,在出生时便有症状,如肢体软硬异常等。这种情况易察觉,家长发现后应及时向医生问询。

    若是产后因素导致的脑瘫,患儿出现相应症状时,也应及时就医。

    就医指征:

    • 出生不久少哭、少动、哭声低弱,过分安静。

    • 多哭、易激惹、易惊吓或反复出现肉跳。

    • 哺喂困难,如吸吮无力、吞咽困难、口腔闭合不佳。

    • 动作不协调、不对称、很少随意运动。

    • 经常出现肌张力异常、姿势和动作模式异常。

    • 动作发育明显迟滞,例如,3月龄俯卧位不能抬头;4月龄仍不能用前臂支撑负重;7月龄仍不能翻身;8月龄不能独坐;18月龄不能独走;扶站或行走时以足尖着地,或双下肢过于挺直、交叉等。

    早发现、早治疗对于改善脑瘫预后最有意义,因此,家长平时应细心观察,以防错过最佳治疗时间。

    诊断流程

    医生诊断脑瘫主要依据病史、患儿症状及体格检查。此外,医生可能会要求患儿行CT、磁共振成像(MRI)等影像学检查,这些检查可了解颅脑结构是否有异常,对于脑瘫病因及患儿预后判断有一定意义。而脑电图则可了解患儿是否合并癫痫,对指导治疗有参考价值。

    医生诊断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条件:

    • 致病因素是发生在出生前、出生时或新生儿期。

    • 婴儿时期出现的中枢性瘫痪,且整个病程是非进行性的。

    • 除外进行性疾病(如遗传代谢病、肿瘤等)所致的中枢性瘫痪。

    • 除外正常小儿一过性运动发育落后。

    就诊科室

    儿科、康复科、神经内科、神经外科。

    相关检查

    医生查体

    • 痉挛型患者:查体可见肌张力增高,牵张反射、腱反射亢进,踝阵挛、折刀征和锥体束征等。

    • 不随意运动型患者:肌张力可高可低,腱反射正常,构音与发音障碍,婴儿期可表现为肌张力低下。

    • 共济失调型患者:闭目难立征、指鼻试验阳性,腱反射正常,肌张力可偏低。

    凝血功能检查

    对于不能解释的脑瘫,可考虑是否有凝血功能障碍。

    影像学检查

    头颅磁共振成像(MRI)和CT能够帮助了解颅内结构有无异常,但阴性结果不能代表无脑瘫。

    脑电图

    可以协助确定是否合并癫痫,同样非脑瘫确诊检查,但对指导治疗有一定意义。

    遗传代谢检查

    不作为常规检查手段,仅辅助确定有无遗传因素存在。

    其他

    如果合并视力、听力、智力等障碍,可以结合视听觉或智商测试等检查方式。

    鉴别诊断

   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

    本病多有家族史,儿童期起病,缓慢进展。患者可有双下肢肌张力增高、腱反射亢进、病理征阳性、弓形足畸形,但无智力障碍。

    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

   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,进行性病程。除共济失调、锥体外系症状外,还可有眼结膜毛细血管扩张,甲胎蛋白显著升高等特异性表现。

    小脑退行性病变

    有共济运动障碍的表现,症状会随年龄增长而加剧,可帮助鉴别。

    婴儿肌营养不良

    可有进行性肌萎缩和肌无力。进行性肌萎缩伴舌体肥大、肝脾增大应考虑糖原贮积病。

    治疗

    脑瘫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。治疗目标是促进各系统功能的恢复和发育,纠正异常姿势,减轻伤残程度。治疗原则是及早干预、综合治疗、家庭训练和长期坚持。

    主要可采取康复治疗、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等方法降低痉挛肌肉的肌张力、改善运动功能。

    目前尚未发现治疗脑瘫的特效药物。

     一般治疗

    • 加强护理,注意营养及卫生。

    • 根据患儿现有情况制定合适康复方案,积极促使患儿进行康复训练,达到最大限度的功能改善。

    • 言语障碍及智力低下者加强语言、文体和音乐训练,以提高智能。

    • 运动障碍者进行理疗、按摩,以改善患肢的运动功能。

    康复治疗

    康复治疗是目前脑瘫治疗的主要方式。医生会通过正确评价每个患儿神经发育水平、运动功能的特点,并根据各种康复治疗法的原理和特点,制定出最合适的康复方案。具体来说,主要包括以下几种:

    家庭康复

    包括矫正患儿异常姿势、针对患儿运动障碍的运动训练,以及帮助患儿学习翻身、坐位、爬行、跪立、站立、行走、语言等技能。

    特殊教育

    在特殊学校、福利院、康复机构中,对不能适应正常学校教学环境的脑瘫儿童进行特殊的教育康复形式,将医疗、康复、教育、抚养等融于一体。

    引导式教育

    是一种集体的、游戏式的综合康复方法,患儿通过认识和感觉交流的方式,接收到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刺激,逐渐形成功能性动作与运动。

    感觉整合训练

    是指人体器官各部分将感觉信息组合起来,经大脑的整合作用,对身体内外知觉作出反应。

    音乐治疗

    可以提高患儿的四肢协调能力、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。

    药物治疗

    目前尚未发现治疗脑瘫的特效药,主要是采取对症治疗,如缓解手足徐动,可使用小剂量安坦,改善肌张力。合并癫痫发作者,可根据情况给予相应恰当的抗癫痫药物。

    手术治疗

   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(SPR)及各种矫形手术(跟腱延长术、骨关节手术),被证明在脑瘫治疗中有一定效果,但是在手术前后积极配合康复训练更具重要意义。

    目前手术只对很少一部分患者有价值,并非该病的主要治疗方式。

    愈后

    脑瘫类型、患儿运动发育延迟程度以及是否伴有智力、感觉、情绪异常等情况均会影响患儿预后。

    一般来说,智力正常的患儿预后较好;伴有癫痫频繁发作,可因脑缺氧加重智力障碍,预后较差;轻症脑瘫患儿生存期不会受影响,病情严重脑瘫患儿生存期可能较健康人短。

    早诊断、早治疗有助于改善患儿预后。

    并发症

    生长发育问题

    脑瘫患儿生长发育落后,营养不良,体重及身高常低于正常同龄儿。

    呼吸问题

    呼吸窘迫是脑瘫患儿最主要的致死原因,尤其是在感染或服用镇静剂时,可引起急性呼吸道梗阻,也容易合并吸入性肺炎。

    牙齿问题

    口部肌肉运动障碍、咽反射活跃等导致清洁口腔困难,可导致牙龈炎、口腔黏膜病变等。

    心理障碍

    患儿心理比较脆弱、敏感,有很多易怒、哭闹等情绪和心理问题。

    感染

    体格发育落后,患儿还容易反复呼吸道及消化道感染。尿液滞留可导致膀胱感染。

    日常

    日常中对脑瘫患儿应细心护理、合理教养、坚持功能锻炼、适当给予药物,通过综合应用各种治疗方法和技术使患儿运动、语言和智力等功能尽量恢复到最佳功能状态。

    日常生活管理

    饮食

    加强营养,保证患儿身体的正常发育。选择食物应营养丰富,且易于消化和吸收,多食用瘦肉、乳类、蛋、肝及新鲜水果和蔬菜。

    运动

    根据医生针对性制定的康复治疗方案安排患儿日常运动,避免运动过度或不足。&a

    关于我们

    中心介绍

    领导关怀

    康复案例

    新闻动态

  • 缺血缺氧性脑病/

  • 脑炎后遗症/

  • 语言、认知发育迟缓/

  • 语言、认知发育迟缓/

  • 全面性发育障碍/

  • 新华启智 微信公众号

    备案号:冀ICP备12020570号-5

    咨询电话:0311-83657089  


    QQ咨询:3122399642


    康复中心地址:石家庄市友谊北大街111号4楼新华启智儿童康复中心(友谊北大街与新华路交口北行300米路东中国光大银行楼上4楼)


    乘车路线:市内乘9路、29路、38路、58路、62路、314路、326路,友谊公园(公交站)下车沿友谊北大街北行300米路东中国光大银行4楼

    服务热线

    0311-83657089

    微信服务号

    咨询电话:0311-83657089  QQ咨询:3122399642

    康复中心地址:石家庄市友谊北大街111号4楼新华启智儿童康复中心(友谊北大街与新华路交口北行300米路东中国光大银行楼上4楼)

    乘车路线:市内乘9路、29路、38路、58路、62路、314路、326路,友谊公园(公交站)下车沿友谊北大街北行300米路东中国光大银行4楼

    咨询电话:0311-83657089